打胜仗后,如何全身而退?

长者曾劝诫香港记者,要闷声发大财。顾名思义,商场如战场,大富豪容易被人惦记招惹非议。同样的,浴血奋战固然危险,但最危险的往往在打完胜仗之后。二战盟军虽得胜,但美苏旋即决裂,中国抗日战争更是没来得及举国庆祝就迎来了国共内战。较之战败,胜利的苦果常常同样难以下咽。如何才能在打完胜仗后全身而退?我在《士师记》里找到了答案。

故事发生在西奈半岛(即夹在埃及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的小三角),当时的古代以色列人对外四面受敌,国土屡屡被侵;对内四分五裂,族人间矛盾重重,剑拔弩张。当外族人进攻时,以色列虽不乏骁勇善战的能人,但很难团结各族一致对外。原因是以色列各族人对万军之神耶和华信心不足,一看敌军实力强大,就担心自己被灭族而不愿出援兵。而一旦其他族人凯旋而归,占领了敌军的肥美之地,他们就又气急败坏来声讨族人为何独吞战果。玛拿西支派(Manasseh)亚比以谢族(Abiezer)的基甸(Gideon)就摊上过这样的事。

基甸曾率三百战士,在耶和华的庇佑下与米甸人交战大获全胜,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战役。但刚一回家,他就迎来了旁族以法莲人(Ephraim)的对峙(据《士师记》第8章记载):

你去与米甸人争战的时候,没有召我们同去,你为什么这样待我们呢?

以法莲人所说不无道理,基甸是在攻陷米甸人老巢,胜券在握时才派出使者寻求以法莲人增援的,而以法莲人虽擒获溃军两将领俄立和西伊伯,但只能说是顺势而为,并没有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于情于理都不能找基甸瓜分土地。 他们与基甸激烈争辩,眼看内战一触即发,此时基甸回应道:

我所行的怎能比得上你们呢?在以法莲拾取剩的葡萄,不是比在亚比以谢精挑细选的葡萄更好吗?耶和华已经把米甸人的两个首领:俄立和西伊伯,交在你们的手里了;我所行的怎能与你们相比呢?

基甸说完这话,以法莲人的怒气就消了。单凭这两句示弱自谦之言,基甸就把真正的胜利归给了耶和华和以法莲人,同时暗示以法莲才更为耶和华所器重,轻轻松松就化解了与邻族以法莲人的矛盾,得以保全战果。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位士师耶弗他(Jephthah)。

他跟基甸的遭遇很像,都是在打完胜仗后遭到以法莲人的挑衅。据《士师记》第12章记载,在耶弗他凯旋而归后,以法莲人聚集起来,对他说:

你过去攻打亚扪人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召我们与你同去呢?我们要烧掉你的家。

但耶弗他没有像基甸那样与以法莲人斡旋,他愤愤难平,道:

我和我兄弟跟亚扪人激烈争战的时候,曾呼求你们,你们却没有出手相救。我看你们无动于衷,只好拼命攻打亚扪人,耶和华就把他们叫在我手里了。如今你们怎好意思来攻打我?

于是,内战爆发,手足相残,最终战死四万多人。

不难看出,战败时,谁都想推卸责任。而战胜时,谁都想邀功分一杯羹。倘若将奖杯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则难免成为众矢之的。这时候,退一步,将胜利归功于别人,功成身退,才是上策。是为闷声享战果也。

Written on August 21,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