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十月吐个槽
今天是特殊的一天。大牛虽然还没到生日,但他在娘胎外待的时间(293天)已经超过娘胎内(291天)啦!这也就意味着,对我而言,怀孕似乎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呢。由于我不太想回想起自己圆滚滚的样子,所以孕期没怎么记录心境,现在想想颇有遗憾。所以趁记忆还新鲜,还是稍微记录下当妈后生活发生的变化吧。
1. 生活变热闹了,同时也变孤独了
爸妈在时经常感叹我有娃有狗,家里可真热闹。他们没说的潜台词是:哭声、吠声、瓢盆声,声声入耳;抱娃、溜狗、收残局,事事操心。生活的确比以前热闹了,但嘈杂的背后,却藏着另一种孤独。
这种孤独,源于我的育儿经历不在主流叙事里,很难找到真正的共鸣。
身边的妈妈们,大多经历的是两种典型模式:要么是老公产假短,自己独自扛起育儿重任,撑起半边天,产假休一年,甚至从全职转为兼职,全身心投入带娃;要么是超级职业女强人,生完一两个月就全职回归职场,所向披靡,干脆请全职保姆或奶妈看娃。而我,却恰好卡在这两种模式的夹缝里——娃五个月大时全职回归,父母公婆都有不同程度的协助,公婆走后恰逢老张有几个月花园假可以在家带娃,而且娃也刚好能去幼儿园了。
这样的育儿模式,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英国,都不太符合常见的育儿叙事。于是,每当聊起育儿话题,别人往往习惯性地按既定框架来安慰我:“妈妈独自带娃太辛苦了!我们一起约遛娃吧!” 可我早就回去上班了,听了只觉得无从附和,更无法赴约;或者他们开始大倒苦水,抱怨丧偶式育娃,可老张在家认真带娃,我也没法加入这场“吐槽老公大赛”;要么,就是羡慕地说:“你有爸妈帮忙,太幸运了!” 但再怎么幸运生活方式也是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跟有娃的朋友聊,我没有独自一人带娃的“战斗感”,没有全职带娃的“全情投入感”,也没有缺席育儿的“职场女强人感”。但跟没娃的同事聊,又是隔靴搔痒。于是,我的经历变得难以被归类,也变得难以叙述,当然也就难以找到共鸣。
2. 婴儿阶段颇有点乏善可陈
很多人说,孩子的每一天都在变化,育儿是充满惊喜的旅程。我感觉说这话的人可能是延时摄影看多了。把过去的生活点滴缩成一个短视频肯定是让人感动的,但置身其中的大部分时间还是颇有点乏善可陈。
现阶段娃的需求层次虽然有限,但他表达方式有限,行动力有限,可预测性也有限。所以为了搞懂他的需求,我不得不读了一堆育儿书,企图用理论指导实践。书的确是有用的,但效用远远比不上菜谱——菜谱上的步骤可以照做,能复现味道;而育儿书的理论看似科学,实操时却总有偏差,就像拿着“公式”解一道变量无数的应用题,现实远比书上写的更复杂。更何况,育儿书本身读起来并不有趣,妥妥说明书,还是读文史哲艺术科学带劲儿。
3. 转机是否就在不远处?
即便现阶段有点乏善可陈,但这是否预示着将来会有转机?常言道:Things will get a lot worse before it gets better. 装修,收拾屋, 转行——几乎所有好事在发生前,都会经历一段混乱无序的阵痛期。也许婴儿阶段的单调和琐碎只是铺垫,等他再长大一点,能走能说、能思考能互动,育儿的体验会迎来一个新的层次——不再是单方面的照料,而是双向的交流;不再只是日复一日的喂养和哄睡,而是能真正参与他的探索和成长。
不知道是不是太天真啦,总是toddler阶段马上就要来啦,惊喜与惊吓都一起期待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