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式募捐

四百多年前,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个自由落体实验。实验结果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越重,掉得越快”的理论,而实验手段也许催生了现代募捐的一个好主意。具体是什么主意呢?

前不久在树顶吊桥散步时,我看到一条标语:听听硬币在铜管穿梭的声响,顺便帮我们保育你身边的珍稀树种。

donation

几个星期过去了,这条募捐标语依然让我无法忘怀。可当时的我并没有往里投币,为什么呢?因为看到标语时,我的脑海里就瞬间开始自动播放“乒乒乓乓”的撞击声。毕竟平日里掏钱包钢镚儿经常掉落,雨水敲打玻璃窗的情景也时常发生,所以脑海里预演硬币掉落的情景实在太过逼真,以至于我虽然没捐钱,却觉得自己好像捐了一样。

但如果修改一下标语,也许我就会投币了。

Replicate Galileo’s Pisa Tower experiment here: drop a penny and a pound at the same time, and check whether you hear one “bang” or two. Showcase a scientific experiment to your kid(s), and help us protect the special trees all around you.

在这儿重复一下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吧:同时投一枚一镑和一便士的硬币,试看看你能听到一声“砰”还是两声。给你孩子展示一个科学实验,顺便帮我们保育你身边的珍稀树种。

为什么把标语变成一个科学小实验后,募捐目标更容易达成呢?首先,实验本身创造了一个悬念。而Charles Berger的不确定降低理论(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预测人们总想化解悬念,解开疑团。投币之前,我们并不能百分百预测结果。毕竟吊桥高度有限,一镑跟一便士的重量也不是差很多,我们并不能保证真的只听到一声“砰”。所以,跃跃欲试的心也激发出来了。其实这个道理跟之前为帮助渐冻症患者发起的“冰桶挑战”有些类似,到底是接受挑战还是不接受呢?让人吊足胃口。但不管挑战结果如何,公众都参与进来了,目的也就达成了。

但是对于科学党而言,这个悬念也许不够大,毕竟教科书里已给出答案——应该同时落地嘛。这时候就可以用传播学里互利互惠(Reciprocity)这个原则啦。即便科学党知道答案,他们的娃可不一定知道,就算老大课上学过了,老二可不一定呐。这么好的一个给孩子秀智商的机会,我相信大多数父母还是想好好把握的。如果孩子一次没听清楚,要求再来一次的话,那么募捐者就可以偷着乐啦。

当然,我提出的这个修订版也只是纸上谈兵。要不,我写封邮件给公园管理人员看看?你觉得这主意行得通嘛?

Written on June 17,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