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被动单身的止损

帮单身人士脱单不仅是个八卦问题,在不少国家已上升为社会问题。玩过抢椅子(music chair)游戏的人都知道,在音乐戛然而止的那一刻,注定有人得站在那儿。在人口结构性失衡与国人“上嫁下娶”婚恋观的大背景下,自然会有人一直单身,也会有特定群体更容易一直单身。不少国家的政府都出台一系列人口政策和移民政策企图从宏观方面解决这一问题。今天我想从微观角度阐释在外貌年龄资历等条件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抱着什么样心态的人更容易一直单身,以及怎样调整心态才可以尽早脱单。

首先,我得定义相关术语并划定议题边界。我这个话题并不适用于所有单身人群。毕竟并不是所有单身人士都有与理想伴侣组建家庭的渴望,因此主动单身者不在我的讨论范围之列。我这个话题也不适用于短期被动单身的人群,毕竟年轻人敢爱敢恨分分合合乃家常便饭,因此这些单身后能快速脱单的人也不在我的讨论范围之列。只有那些主观上想寻找伴侣,而客观上已持续单身两年以上——即慢性被动单身者——才是本文的目标受众。

慢性被动单身有诸多时代原因,比如现代都市工作节奏快没时间恋爱啦,毕业后社交圈变小接触不到合拍异性等,但本文主要想强调慢性被动单身的心理原因——人性共通的认知偏见和弱点。

本文的结论基于两个假设。假设一、对于慢性被动单身而言,与大致匹配的对象牵手的效用大于单身效用,至少在某一时段内成立。假设二、慢性被动单身者主要靠自由恋爱相亲两大途径脱单,且只有当男女双方同时达到对方大致要求时才能脱单成功。基于以上两个假设,脱单难易程度会受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过度自信、选择性注意力、风险偏好失衡。

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乃人之本性。正如90%的司机觉得自己驾车技术超过平均水平,大部分人也觉得自己的颜值高于平均。Epley和Witchurch早在2008年就做了个“魔镜魔镜告诉我”的实验。他们邀请被试来实验室,给被试拍照后,在原图的基础上PS了一个美化版一个丑化版。接下来实验者让被试从三张照片中挑选哪张是自己的原图,结果大部分人挑的都是美化版而不是原版(没什么人挑丑化版,那还用说)。而让被试挑选陌生人的原图时,他们就公正客观多了,几乎都挑对了。

这说明大多数人容易自我感觉良好,颜值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过度自信也很容易体现在聪明才智等其他方面。除了放大自身优点以外,大部分人也容易放大他人的缺点。在《马太福音》第7章中,耶稣对人类的这一倾向有精准的诠释:

“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高估自己加上低估别人将大大增加脱单难度。在自由恋爱的情境下,这种认知失衡将产生不少一厢情愿单相思的案例,而在相亲的情境下则将产生大量互相嫌弃和见光死的情形。

解决过度自信的办法很简单,不要眼高手低,遇到80%匹配的人就该好好把握。

在此,我也想以自己牵红线的经验给那些热心给朋友介绍对象的人提个醒。在你看来,A跟B各方面都差不多匹配,于是你想介绍他们认识。但由于高估自己低估别人的缘故,在A眼里B顶多匹配70%;同理,在B眼里A顶多也只匹配70%。他们互相看不对眼事小,但他们相亲完极可能对你有意见,埋怨你为何给ta介绍一个配不上自己的人,从而迁怒于你。所以,还是把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儿预留给你最关心的朋友吧。

选择性注意力

选择性注意力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忽视本该重视的特质,重视本该忽视的特质。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做决定没有大局观,思维容易被细枝末节所禁锢。

Hsee在1998年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拿着一张冰激凌的图片问被试愿意花多少钱购买。冰激凌A用大杯子装,里面有8盎司(图左);冰激凌B用小杯子装,里面有7盎司(图右)。当实验者拿着两个冰激凌同时问被试时,绝大多数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买A,毕竟分量足嘛。但当实验者单独拿一个冰激凌的照片问两组不同的被试时,被试反而愿意出更高的价格买B。道理很简单,B的冰激凌盒子那么小,里面的冰激凌呼之欲出,看着就觉得分量很大嘛。所以说,人在决策时很容易抄近道,只凭容易辨别的特质来做判断。

选择终身伴侣是重大的人生决定,当然需要细心、全面地考虑彼此特质是否合拍。个人的成长环境、外形气质、性格脾性、工作习惯等都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理想伴侣应具备的特质并没有细致思考,要么过分依赖单一标准(颜值、财力),要么干脆跟着感觉走,必须得有眼缘、有化学反应,其他因素暂不考虑。这样做的结果,要么是过于草率地去追求或拒绝对方,要么是太晚发现彼此不合适的地方。

综上所述,选择性注意力将大大增加脱单的不确定性。在自由恋爱的情境下,本可以在一起幸福生活的一对可人儿也许会因为种种不足挂齿的小细节而错过彼此。而在相亲的情境下,由于见面时间短交流有限,许多“傲慢与偏见”还来不及化解,而彼此身上经受得起时间考验的闪光真金却来不及发掘,最终错失佳缘。

解决选择性偏见的办法也不难,那就是知己知彼。静下心来好好做个自我评估,思考一下自己容易被对方轻视或重视的特质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扭转这样不均衡的注意力。然后再看看自己最应该看重对方什么的特质,最不该看重对方什么特质,再想想什么特质是可以共同努力慢慢改变的。

风险偏好失衡

过度自信和选择性注意虽然对脱单的杀伤力很大,但最大的莫过于风险偏好失衡。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这个概念虽然最早是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但在鸡汤文学中早已有广泛应用。比如说你去沙滩捡贝壳,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你捡到什么时候才决定起身回家。又比如说你即将穿过一片森林,想要摘一片最大的叶子,在只能摘一次且不能反悔的情况下,你走到什么时候摘,看到多大的叶子才摘。说到底,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是以有限的资源去博弈无限的机会——你可能博得头彩,也可能空手而归,这两者的概率既不是递增也不是递减,而是随时间的流逝各自对应一个动态分布。

为了便于理解,经济学家经常用赌博的例子来诠释风险偏好。有收益时,大多数人都是风险厌恶者,会选择落袋为安。而在亏损时,大多数人会变为风险追求者,选择放手一搏。假设给你两个选项,A是保底亏20块,B是有20%的概率一分钱不亏,有80%的概率亏25块,你会选哪一个?选A的人被称为风险厌恶者(risk-averse),而选B的人被称为风险追求者(risk-seeking)。这道题大多数人会选B,毕竟可以去搏一搏20%不亏钱的希望嘛。

其实寻找伴侣也可以看做类似的抉择。假设你现在遇到一个人,ta符合你80%的预期,如果你愿意,现在就可以跟ta牵手。但你也知道,如果你继续等待,有20%的概率会遇到一个百分比符合你预期的人,而有80%的概率,你将来遇到的人最多符合你75%的预期(毕竟对于大部分慢性被动单身者而言,时间是敌人而不是朋友)。这时候,你到底是跟80%预期的人在一起,还是继续等待?

很多慢性被动单身者会选择继续等待。这种心态跟炒股者很像。Odean在1998年统计了一万多个股票交易账号后发现,大多数交易者在股票亏钱时,都是死活不愿意割肉的,即便确定自己买到烂股越跌越深,也总抱着有一天能回本的侥幸心理继续拿着。说到底,慢性被动单身者的脱单,很大程度是个止损问题——该不该止损,何时止损? 股市沉浮、牛熊更迭,解套尚有机会,但青春一去不复返,又能经得起多久的等待?

这种等待的心态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们曾经交往过的对象何止符合80%预期,在回忆里简直符合120%预期,要不是当年阴差阳错,说不定现在娃都会打酱油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样的心理落差叫人如何承受?另一方面,很多时候心理落差不仅来于自己的回忆,更来自于大众传媒的偶像人设。自从偶像剧诞生之后,大众对完美伴侣的要求也水涨船高,把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做理所当然。于是乎客观上80%匹配的人在高准绳下不得不被降为50%匹配,心理预期就更加失衡了。

前文也说了, A跟B这两个选项的概率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间变化的。今年如果你调好心理预期做出选择,你还能保底跟80%匹配的人牵手,到了明年,也许只能保底跟77%匹配的人牵手。而随着时光消逝,遇见百分百符合预期的人的概率也越来越小,从20%变成10%再变成5%……但值得欣慰的是,这个概率虽然无限趋近于零,但永远不会等于零1。也就是说,无论你成长环境好坏,无论你年纪多大,无论你智慧还是愚钝,你都有希望(哪怕是0.0001%的概率)遇到命运为你预备好的真命天子/女。虽然客观上希望渺茫,但因为大部分电影、电视剧(灰姑娘、诺丁山、泰囧)、赛马会、还有福利彩票都在这类小概率事件上大做文章,以至于这些事件频繁出没于新闻和标题党文章中,让人觉得好似离自己也没那么遥远。

好消息是,由于大部分慢性被动单身者都会高估这类小概率事件,一直心怀期待遇见真爱,选择等待、继续等待,将不少80%匹配者拱手让人。所以如果你是有心人,那么就可以及时止损,趁音乐停止前,找到你视线范围内最合适的舞伴共舞一曲。虽然舞伴不是真命天子/女,但多跳几曲也不失乐事一桩嘛。

参考文献

Epley, N., & Whitchurch, E. (2008). 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 Enhancement in self-recogni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4(9), 1159–1170. http://doi.org/10.1177/0146167208318601

Hsee, C. K. (1998). Less is better : When low-value options are valued more highly than high-value options.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11, 107–121.

Kahneman, D., & Tversky, A. (1979).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47, 263–292. http://doi.org/10.2307/1914185

Odean, T., 1998. Are Investors Reluctant to Realize Their Losses?, Journal of Finance 53, 1775-1798.

  1. 需要说明的是,慢性被动单身者还需要考虑自己寻找理想伴侣更适合采用哪种策略。自由恋爱遇到潜在真命天子/女的概率大一些,因为双方开始接触时目的并不功利,彼此相互了解的周期比较长,所以有一定概率会遇到真命天子/女。但这么做的代价是如果没遇到真命天子/女,那么极有可能两手空空。相较而言,相亲遇到潜在真命天子/女的概率会小很多,但因为效率高,所以大概率可以确保找到一个跟你条件大致匹配的人,但代价是基本上没有童话梦可以做。 

Written on May 21, 2018